经过多年来的工作经历,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得心应手,教师在写一份教案时,要重点分析教学疑难点才行,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1
第三单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运用轮唱的方式有感情的完整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在歌曲《美丽的黄昏》的伴奏为背景音乐开始学习。
教师可提问: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1)解决歌曲旋律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弹琴),出是卡片唱准下面的音。 123143321
(2)解决轮唱难点
(3)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的曲谱:
可采取个人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及三拍子的韵律感。
(4)学习歌词
教师可提问:你感觉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意境?你想用什么样的歌声演唱?
(5)学习轮唱
教师解释轮唱的含义,并作示范。
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分步骤进行:二部轮唱、三步轮唱。
(6)器乐练习:
讲学唱的歌曲用打击乐器与他人合作演奏。
教学反思:能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一、表演《妈妈的心》《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二、聆听《妈妈》《妈妈宝贝》《母亲教我的歌》。
三、音乐知识:认识四分休止符、认识速度标记。
四、编创与活动:音乐游戏——跳格子,节奏时值组合练习。
单元目标:
一.情感目标:能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能够用优美、流畅、亲切的声音演唱《妈妈的心》;
二、认知目标:在聆听《妈妈》《妈妈宝贝》《母亲教我的歌》活动中了解女声、男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在表演《妈妈的心》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懂得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的。
三、技能目标:能用慢速、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能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表演歌曲;能选择合适的速度演唱歌曲。懂得音乐速度变化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对祖国妈妈的深沉的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及教学光盘,教学卡片。
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1、表演《妈妈的心》,认识四分休止符并懂得得其作用。
2、聆听《妈妈》《母亲教我的歌》,进行音乐游戏、编创与活动。
3、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编创情景表演。
4、聆听《妈妈宝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歌曲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2、通过挥拍,击拍等手段,让学生准确掌握后半拍演唱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基本练习
1=d—g
55653223|0561|5。3|22356|1—||
啦…………
在发声练习中对学生提出声音的要求:轻柔而有弹性,并通过发声练习掌握后半拍演唱的要领。
三、表演《妈妈的心》
1.由课题名称直接切人导人本课。
2.教师范唱。
提出要求:设问这首歌唱什么内容?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3.师生交流讨论上述设问。
4.听录音范唱两遍。
要求:看课本上的歌谱,可以在心里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不出声音)。
5.设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0”的符号?
6.讲解:休止符。音符中有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表示就是“0”。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7.再听录音范唱。
要求:看到谱上有“0”休止符要休止。
8.师生讨论:设问:这首歌曲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理状态。
9.小结:这里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对妈妈甜蜜的爱心。
10、在教师的伴奏下,学唱〈妈妈的心〉曲调,可分为两个乐段学唱,唱好一个乐段再唱第二乐段。
11、设问: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填唱歌词。
12、练习打击乐伴奏
(1)徒手操作,注意第一声部双响筒的强拍休止。
(2)打击乐两个声部合奏。
(3)教师弹旋律,学生奏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
(4)全体表演:唱、奏、跳表演《妈妈的心》。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妈妈的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两首不同地域风格的歌曲所表达的共同的情感;
2。认识两种音乐表演形式;
3。在音乐游戏中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妈妈的心》
三、聆听《妈妈》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感受这首独唱歌曲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对伟大母爱的歌颂之情。
3。复听,说说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4。再次复听,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这首歌中多次响起了对妈妈的呼唤声,想一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从呼唤“妈妈”起,音乐明朗奔放,采用调性转换和旋律起伏幅度增大、音区提升等手法,把歌曲层层推进到高潮,表达了对母亲更深切的情感。)
四、聆听《母亲教我的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基本情绪。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与《妈妈》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妈妈》感觉明朗、奔放,而这首歌略显伤感。)根据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多听几遍,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来讨论。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并用大屏幕出示中文歌词。
3。复听中文歌词的版本,说说歌曲的速度怎样?(慢速),演唱形式是什么?(女声独唱)
4。再次复听时,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边看大屏幕的谱例并用手划旋律线,说说歌曲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从拓展变化了的曲调中,感受歌曲忧伤、思念的情怀。
5。再次复听,加入音乐活动:按照歌曲乐句,跟着音乐速度按乐句的旋律走向,做出慢慢挥纱巾的动作,在旋律大跳的地方把纱巾向上方用力抛出去,然后等纱巾缓缓下来的时候接住。
五、音乐游戏:带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型练习
1。活动准备:准备六把椅子
2。把四把椅子按同样的间距摆好,每组请一名同学坐在椅子上.其他学生拍出节奏:
“XXXX”,然后请一位学生任意坐到其他椅子上,形成如“X0XXX”或“XX0XXX”,再请其他同学拍出来。
3。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数字:12345678……。。
请学生按一定的速度边念边拍手,等学生和念整齐后,老师随机擦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数字,请学生按刚才的速度边念边拍手,遇到擦去的数字时,不发出声音。在这样练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增加难度,只留下两到三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在其他地方都要按一定的速度在心里念数字,不发出声音,当看到还保留在黑板上的数字时才一起念出来并拍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乐曲的气氛。
2、小组合作为歌曲编创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妈妈的心》
三、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初听歌曲。不出示歌曲名字。
设问:仔细听,这是谁唱给谁的摇篮曲?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2、师生讨论,引出歌曲名。
3、听老师范唱歌曲
设问:听完老师的演唱,你能根据歌曲的内容编讲一个小故事吗?
4、师生合作编讲小故事,引出歌曲的歌词,从歌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5、用师生对歌的方式完成歌词的学习。
6、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演唱者的情绪,引导学生用温柔,宁静的声音再次表演歌曲。
7、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编创情景表演。
表演指导要点
①演唱时心中一定要有故事的画面。
②演唱时必须是作为第一主人翁投人角色。深情地表演,眼前仿佛妈妈就伏在桌子上睡觉,你在唱摇篮曲。
③速度在本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速度要定得确切,表演将更为人情。
④声音的轻柔是表演本歌在音色上的重要特征,只有轻柔的声音才能表现宁静的气氛与情景。
8、分组展示并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妈妈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而孩子对妈妈的爱是最纯洁的爱。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聆听《妈妈宝贝》,感受歌曲旋律的风格以及它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学唱这首歌曲,用真心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三、聆听《妈妈宝贝》
1.初听歌曲,看着大屏幕上出示的歌词,听录音学唱,说说这首歌曲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容;
3。复听歌曲,设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到了歌曲中有几种演唱形式?是男声?女声唱?童声唱?
4。讨论交流: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活泼可爱的,歌曲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深切的爱,歌曲采用的是女声和童声两种演唱形式.
5。再次复听,学生随录音看着歌词轻轻哼唱歌曲,以体验母子的深情.
6。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演唱歌曲,对学生演唱不对的地方老师再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演唱,并能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出自己对妈妈的爱.
7。结合生活实际,加快妈妈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关心自己和爱护自己的,谈谈体会,重点说说将来我们该如何对待妈妈,现在该怎样做?将来又该怎样做?
四、课堂小结:渗透德育教育。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点:
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难点:
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山歌,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歌词的特点。如歌词中的“罗儿、朗朗采光采、朗罗”等衬词。解释衬词的作用:它一般多用于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中,用上衬词,可以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刚才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人们在砍柴时唱的山歌。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二、新课
1、初听、发声练习
2、打开畅言资源,初听《放牛山歌》旋律(伴奏)。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
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
师弹琴唱:哥儿罗喂,哥儿罗喂。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半度上行、下行)师:(指黑板)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儿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篼,又放牛儿又捡柴。太阳伯伯西山落,牛儿吃得肥又壮,背上背篼挑担柴赶着牛儿回村庄。同学们,其实沈老师念的这首儿歌和我们刚才的律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名字叫做《放牛山歌》。师板书:放牛山歌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2、复听歌曲并认识四川盘子抽生说说歌曲与沈老师念的儿歌有什么区别。(有哟,啥什么的)师课件出示歌词(注:衬词,衬句用红颜色的字标出):这些红颜色的字就是刚上课时老师说的衬词、衬句。师用四川话唱一遍(畅言伴奏)提问:沈老师唱的和刚刚一体机上唱的'有什么区别?生:不是普通话。师:说得真好。沈老师唱的是四川话。这是一首四川儿歌。它属于四川民歌中的一种,它的字句很精练,节奏很短小。这首歌当中有些字音有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解说村cen、啥sei、哥guo、岩ai这四个字在字音上的变化。师带生读)师:下面沈老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师带生读整首儿歌师:其实四川的民族民间的音乐里更是丰富多彩。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很民族民间的,
在四川曲艺里经常用到伴奏乐器,(出示四川盘子)这叫四川盘子。我们看一看,用两个指头夹住盘子的底部,小指翘起来。(师演示)
3、师生一起手持盘子,敲打节奏读歌词。(一、二、三、四,太阳出来哟喂)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是左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还是右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左边的同学读前半句,右边的读后半句(左边:太阳出来哟喂,右边:照北哟岩,左边:赶着那个牛儿啥,右边;上山来)
4、跟琴学唱歌曲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课件出示乐谱:
(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3)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对唱。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师:太阳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青草,牧童赶着他心爱的牛儿,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啊?(高兴)那同学们得唱出这高兴的心情啊。好,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心情再对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同学们,下面老师想把这首歌唱给同学们听一听。不带伴奏的哦!请你们听一听,我唱的和同学们唱的有什么不同。师唱第一段(山歌风味)抽生说:前面慢,后面快。师: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这首歌曲就是带了那么点儿山歌的味道,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它的节奏很自由,旋律很悠长。又因为山歌是在户外演唱的,所以它的声音特点是很高亢的,很明亮的,只有这样,它的声音才会在山间传得很远。下面,我们就把它改成山歌形式。老师就不伴奏了,看着老师的手。
师指挥,生唱(前四句即可)一遍。师:下面我呀把同学们分成两部分,假设这是山谷,左右两边都是两座大山。周末了,同学们作业都做完了,太阳出来了,山这边的小伙伴要找山那边的小伙伴一起放牛,怎么办?(喊)怎么喊?(如: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左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那山这边的小伙伴怎么办?(如:哦,来4啰)右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哦,来啰)。师:在山上放完牛,捡好了柴,太阳也要下山了,孩子们是不是该赶着牛儿回家了。那你们说最后一句,孩子们的声音怎样啊?在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弱一点)那我们试一试。连唱三遍,声音音量越来越小。师:接下来,我们把刚刚喊小伙伴的,加上我们改编过的,加上结尾的一起完整的来一遍。
师:牧童越来越远了,回家了。今天我们学唱了放牛山歌,并且创造性的表演了歌曲。同时,咱们在一起充分的感受到了有四川风味的山歌韵味儿,其实在我们中国大家庭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都很有特色,以后有机会老师再跟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祖国各地的民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四、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放牛山歌》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放牧里的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在教学中,我用《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新课,知道衬词的作用,并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农村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因为这是一首四川儿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有节奏的朗读儿歌歌词,为后面的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做好铺垫,再用民族乐器四川盘子为歌曲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
2、表演歌曲《圆圆和弯弯》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圆圆和弯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淳朴,生动地描绘了金秋一派丰收的景象,抒发了农家儿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圆圆和弯弯》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钟声叮叮当》分声部唱一唱——二声部合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果实中哪些是圆的?哪些是弯的?你能说出这几种圆圆和弯名称吗?下面这首歌曲你听听讲了几种圆圆和弯弯的名称?还讲了些什么?
2、揭题、范唱,听录音、学生讨论
3复听录音,说说歌曲情绪(听后学生谈感受)
4、引导用动作表演歌曲: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
5、学唱歌谱
1)听记曲调比赛,看谁听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后试着记。教师弹奏指名学生试唱)
2)视唱歌谱
3)用竖笛吹一吹)
6、学唱歌曲:放录音轻唱——重点练唱:切分音和一字两音、连线、休止处——唱——处理:唱出丰收的喜悦。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学生分小组试敲——合着音乐敲一敲——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8、分组用打击乐和竖笛伴奏、即兴表演——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9、编创与活动(如时间够的话进行)
分组编创歌词——挑选好的编成几段歌词表演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并了解一些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愿意与台湾的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情。
2、能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母音lu的发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找台湾
师:你们知道台湾在那吗?能在地图上找到台湾吗?(挂地图,教师引导)
2、说台湾
师:你了解台湾吗?能不能介绍一下台湾?(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台湾的知识)
3、看台湾
教师综合,简要地介绍有关台湾的知识
(在我国的东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台湾岛,那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台湾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的小朋友也只能隔着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小朋友们遥遥相望。你们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4、学生说一说对台湾的祝福。唱一唱
师:那我们就让风姐姐将我们的美好祝愿带给台湾小朋友吧
1=c — d 2/4
1 3 5 6 5-6 5 4 3 2-1-6-1-5-1 6 6 6 1 5 5 5 6 4 3 2 1-
引导学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将自己想象成风儿,把祝福吹到台湾,进一步体验"u"的发声方法,有正确的歌唱姿势。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学会演唱《折纸船》,并能从中感受大陆与台湾同胞团结友爱的真挚感情。
2、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3、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声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彩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折纸船》
二、活动导入
创设一个“吹纸船”的游戏,纸船漂在水中央,我们要把它“吹”向台湾岛。
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把纸船吹翻,只能均匀地、连贯地吹,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唱《风儿的歌》。
1、聆听歌曲
教师边折纸船边唱歌
2、感受歌词
(1)“拍电报”
a)师:我们还可以用电报的形式,将要说的话传送给他们。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小小手儿巧又巧手儿巧又巧
折个船儿摇呀摇船儿摇呀摇
教师把以上节奏给学生带读,把节奏把握好,并加入手上的动作
学生创编根据节奏编歌词
(2)师生互相合作朗读歌词(重点体会歌曲中的领唱与合唱)
(3)体验旋律
a、律动:教师唱歌曲,学生拿着小纸船律动
b、学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学唱歌词
c、分组分句学唱:
教师把自学的分一分,然后练习
然后交换他们自学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学生推荐一人领唱,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加入表演
4、巩固歌曲,升华情感
边唱边把自己对台湾小朋友的祝愿写在自己的小船上。
三、课堂小结
每位同学都希望能用我们自己的小船接来台湾的小朋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2、感受人声音色的特点,并能分辩出童声、男声、女声。
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生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音乐礼仪
二、复习《折纸船》
体会歌曲情感,并表演唱
三、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通过看电影、电视、广播听到不同的声音与人唱歌、你们听到哪些......
音乐知识:
1、人声的分类:人声一般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
童声:少年儿童在变声期前的声音。
女声:是指成年女子的声音。
男声:是指成年男子的声音,男声一般比女声低一个八度。
四、新课学习
欣赏
a、《小背篓》(女生独唱)
歌词理解:《小背篓》是一首反映“童年”和“母爱”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歌词现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细致地描绘了土家山寨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一开始,委婉柔美的旋律就把我们带入了土家族人的生活当中,接下来的四句“头一回.......写得自然流畅,既平稳又活泼,细致地刻画了土家族人的生活情趣,两句“哟哟”类似土家人大山歌的哟喝声,“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深情的赞颂了童年时妈妈给孩子的深切关爱,结束给人一种明朗清新,坦荡开阔的感觉。仿佛是妈妈的思念已经无法抑制,就像地下的泉水要喷涌而出,歌曲旋律甜美隽永,音域宽广,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优秀女声独唱歌曲。
b、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处,作者吸取了内蒙民歌的音调素材进行创作,歌曲写得舒展悠扬,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唱起这首歌,人们就像处身在辽阔的草原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胸中汩汩流出,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意,溢于言表。1954年全国群众歌曲评比此曲获一等奖。
c、歌曲《小螺号》
(童声独唱)
作品体会理解:
?小螺号》是一首反映渔家儿童幸福生活的歌曲。曲调清新活泼,颇具儿童情趣,歌曲以儿童的口语,描述了海鸥、浪花、渔船、海滩、海水等与渔家生活相关的情景及欢快的情绪,表达了渔家儿童幸福美好的心情。
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是什么声音演唱
随琴唱一唱《小螺号》歌曲
五、课堂小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