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计划中,教案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9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9教案篇1
一、导人新课,感知生命
1、揭题,画面感知:
师:今天俺们一起来学习19课。
生(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象,请同学们用心欣赏,看看你是否从画面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播放动画课件:小草生长、花儿绽放、蜜蜂采蜜)
画外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在风中舞动身姿,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绽放的花儿似乎在向俺们展示着生命的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它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师:你是否从画面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生1:俺认为生命就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
生2:俺感觉到生命就像小草一样生机勃勃。
生3:俺感受到生命必需是坚强的,像小草一样。
2、走近作者──杏林子:
师:生命神奇,生命美好!今天俺们就来学习19课《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同学们,生命假如像鲜花一样美好,那当然好,是吧。可是,课文的作者──杏林子,她的生命历程却很少鲜花相伴,更多的是曲折坎坷。同学们了解杏林子吗?
生:杏林子是一位残疾人,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生命对她不公平,遇到挫折就站不起来了。
师:你们还了解到什么?
(生摇头)
师:那就请同学们随老师的介绍走近杏林子。
(出示幻灯片──包括文字内容及杏林子的照片)
师(深情讲述):这位就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关节大局部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忍着极大的痛苦,数十年坚持自学,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指课题)
课文的作者杏林子,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俺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翻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音读准。
(生朗读课文,个个读得很投入,师巡视,给予个别生协助)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很投入地读课文。下面,俺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
男生、女生分段朗读,看看谁读得好。
师生分段朗读课文。(师随机评价,鼓励同学,同学的朗读逐渐入佳境)
2、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默读课文,考虑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生1:第一段写作者在灯下写稿,抓住了一只飞蛾。她感受到了飞蛾那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就把它放了。
师:这段话写了什么事。请用简练一些的语言来说。
生1(重新组织语言):写飞蛾拼命挣扎,作者感受到了飞蛾的顽强生命力,就放了它。
师:第二件事写什么?
生2:写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顽强生长。
师:很好,语句简练。
师:第三件事写什么?
生3:作者用听诊器倾听自身的心跳。
师:很简练,会抓住课文的主干来概括。
师:(幻灯片出示)
⑴ 小飞蛾险境中极力挣扎。
⑵ 香瓜子砖缝中不屈向上。
⑶ “俺”静听心跳感受生命。
三、研读与赏析
1、研读第二段,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惜:
师:三件寻常小事为什么对作者的震动这么大,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下面俺们再细细研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考虑,找出写作者感受的的句子,画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巡视,几分钟后)
师:谁先来谈谈。
生1:看到飞蛾拼命挣扎,作者的感受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俺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俺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俺震惊,俺忍不住放了它!”
(出示句子)
师:俺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边读边考虑,你体会到什么?生读句子。(读得很投入)
生1:俺体会到飞蛾的求生欲望非常强,感动了杏林子。句子中写“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俺感受到飞蛾的生命力非常强。
生2:俺从“挣扎”这个词体会到,飞蛾并没有因为被杏林子捉住而放弃,而是以它那强烈的生命力感动了杏林子。杏林子感受到飞蛾强烈的生命力,就把它放了。
师:同学抓住了一个关键词──“挣扎”来谈体会,很好。
师:请问:飞蛾为什么挣扎?
生1:因为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2:它被杏林子抓住了,它必需挣扎才干生存下去。
师:俺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是什么?
生1:是顽强的力量。他不想让杏林子抓住
师:是不想被抓住,还是……
生2:是不想放弃生命,所以要挣扎。
生3:他挣扎是极力鼓动双翅。
师:让俺们想象自身就是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在一些人眼里,飞蛾是很渺小的,只要手指稍一用力就不能动弹,而且飞蛾的外表比较丑陋。那么,它又何必苦苦挣扎呢?
生1:俺认为不论是什么动物,它都会珍惜自身的生命,所以飞蛾它挣扎。不论多么渺小,不论多么丑陋都会珍惜自身的生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飞蛾当时会怎么想?
生1:俺想它会想,自身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珍惜这份生命,不能浪费,不能放弃。
师: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飞蛾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杏林子不由联想到自身,她可能会怎么想?
生1:既然一只小小的飞蛾都这么珍惜自身,自身只要有一点希望,就要活下去。
(生鼓掌)
师:一只飞蛾都如此珍惜生命,更何况俺们是人,有句话说,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
2、研读第三段,感受生命的顽强:
师:飞蛾的极力抗争给作者强烈的震撼,香瓜子的生长又给作者什么感受呢?
生1:读句子。( )
师: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生1:俺感受到种子不屈向上的生命力。
生2:香瓜子已经掉进砖缝里,但是它仍然在没有阳光的照耀下,顽强地生长。
师: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1:读( )正音:即使。
生2:读(读得更好)。
师:香瓜子的什么令俺震惊。出示:香瓜子那( )令俺震惊!
生1:香瓜子那不屈向上的精神令俺震惊!
生2:香瓜子那顽强的生命力令俺震惊!
生3:香瓜子那想享受阳光,往上茁壮生长的生命力令俺震惊!
师:让俺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括着多么强的生命力。”
师:在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生命力顽强的例子,你们有没有注意观察到这样的例子。
生1:有一次,妈妈买了一些虾,虾放到锅里煮,很久了,虾还在跳。
师:那你体会到什么?
生1:俺感觉到虾的生命力也是非常强的。
生2:有一次,到山上,看到一粒小种子,在岩石缝中生长出来,它的求生欲望也是令俺震惊。
生3:大家可能看到过黄上山的松树。它们都是在岩石缝中长出来的。它们都是种子落在岩石缝中,慢慢长成松树的。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图片,俺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轻音乐)
师:一段腐烂的木头上冒出嫩芽,石头缝中长出一丛小草,干涸的土地,小芽不屈向上,探出头来,昂首挺立。这一切,让俺们不得不叹服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让俺们再感情读读这段话。
3、研读第四段,感受生命的价值:
师:香瓜子的顽强生长,带给作者的感受是这样,那么她静听自身的心跳,感受又是什么?
生1:读句子──那一声声……
出示句子齐读。
师: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1:杏林子觉得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她必需珍惜自身残的生命,即使她自身是一个残障者,也要珍惜自身的生命。
师:谈得很好。
生2:俺感受到杏林子虽然是一个残障者,但是俺从这句话感受到,她很顽强。
师:你觉得什么叫白白糟蹋呢?
生1:就是放弃生命。
生2:遇到困难就不敢面对。
师:什么是“好好使用”,怎样是“好好使用”?
生1:在一生中做出有价值的事情。
生2:做出有价值的事。
师:这样才是对自身负责。
师:生命,不只仅在于活着,更在于活出意义和价值。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让自身活得光彩有力。
人教版9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人教版9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本课单词:singer, writer, actress, actor, tv report
2.能够理解、认读白体句子:what does your father /mother do?he’s a---
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my family”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a let’learn部分的五种英语表达,并能简单问答、介绍,表达自己的理想
2.本课难点是在正确区分运用冠词an和a,如:an actress,a writer
教学准备
1.准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本课的录音带
2.准备本课单词卡片、sarah等人物的头饰、一些名人的图片
3.学生准备本课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1. warming up
放四年级上册第74页的歌谣,学生边说边根据内容做一些动作
2.preview
“指手画脚“活动
教师把doctor,teacher,nurse,farmer,baseball palyer等单词卡片朝下放在桌上。一名学生抽一张卡片,用动作表演卡片上的职业,其他学生猜职业名称。第一个猜出的同学抽下一张卡片继续做游戏。
3.presentation
let’s start
教师展示本部分的挂图,然后对学生说:“i am a teacher .i teacher english.”教师板书:teach,teacher.注意:teach,teacher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请学生观察两个词并说出差别。教师通过一些动作给学生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几种职业的含义。注意提示学生dancer,driver,writer三个词是直接在原动词后面加r.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singer图片,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说并做动作。
(2)教师出示一名歌手的照片,问:“what does he/she do?”引导学生回答:“she/he is a singer.”启发学生说出更多歌手的名字。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职业:writer,tv reporter.教师依次拿出几张演员的照片,问学生:“what does he do?”引导学生回答:“she is an actress.”教师提示学生在actress和actor前面要用an. 修改意见
(4)“快看快拼”活动
教师快速出示一张本部分的单词卡片,学生争取首先拼出单词。
(5)教师指导学生在学生卡片背面边拼读边描红
(6)“快看快说”活动
教师同时快速出示一张职业图片和she,he,sarah中的任一张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快速说出一个句子,如:she is an actress.
(7)教师向学生展示杂志上的名人照片,问:“who’s he/she?what does he/she do?”引导学生回答:“that’s---he’s/she’s a---”
(8)”对卡片.说句子”活动
学生把本课职业单词卡片正面朝上放在课桌上,随意抽一张.教师也从自己的卡片中抽一张,然后和学生同时说:”what does she do?”教师迅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卡片,和教师选同一张卡片的学生起立根据卡片内容回答:she’s a---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group work
(1)教师依次戴上amy,chen jie,等人物的头饰,并介绍说:i am amy.i am going to be an artist.i am john.i am going to be a/an---”然后向一名学生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引导学生回答:i am going to be a/an---
(2)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在表格第一列填入要采访的同学名字,然后在教师里走动调查,完成表格,找出最受学生欢迎的职业.
(3)let’sing
教师放“my family”的录音,然后向学生解释歌词大意.学生跟读歌词,跟录音唱歌曲.
(4)做活动手册a let’s learn部分的配套练习
(5)“按顺序排队”活动
学生五人一组,每组使用一套本课单词卡片,每个学生抽取一张卡片.教师打乱顺序说出卡片上的职业.为了增加游戏的难度,教师可以变换单词的顺序,逐渐加快速度.
(6)“追单词”活动
人教版9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9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9月份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