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写教案时,常常只关注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感,通过精心编写的教案,教师能够清晰地传达知识点,减少课堂上的混乱,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设计科学活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知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取出水中的东西并进行分类。
·大胆探索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体验探索磁铁的乐趣。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教学准备:
磁铁;探索材料:回形针,玩具,一元硬币,夹子,茶叶罐等铁制材料和非铁制材料:积木,塑料玩具,纸杯,玻璃球,气球……
装水的大盆两个;取物工具---篓子、盘子、有磁铁的钓钩、勺子、筷子等;空箱子2只,空盆1个
教学过程
a)情景引入
(出示大盆)师:陈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小弟弟把许多东西一起扔到了这两个玩水的大盆里,这可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b)初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儿用磁铁水中取物。(规则---不能用手拿)
·经验交流:磁铁是怎样帮助你取出东西来的?你取出了哪些东西?
c)分组实验,再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儿尝试用磁铁取水里的东西。
师:磁铁能将水里的其他东西取出吗?请你试一试。
·讨论并总结:取出的都是铁制品,磁铁能吸铁。
师:你有没有取出东西?为什么没取出?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取出来?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讨论:有哪些方法能取出水里的东西?
·幼儿用各种工具水中取物。
·幼儿交流取物经验。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取出了什么东西?
·环保教育---保护环境,不乱扔东西。
d)取出物分类
·幼儿将取出物分类
·师生小结:今天,我们动脑筋将水里的东西取出,发现……是铁制的,能被磁铁吸起来;……是木头的、塑料的、纸的,不能被吸起来。
·经验迁移: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也用了磁铁,你知道哪些东西请磁铁帮忙的?发现了告诉大家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延伸区域游戏:杯中取物
·介绍游戏和记录表的使用。
·幼儿游戏---按记录表的要求将水杯里的回形针用磁铁取出(磁铁贴在杯外吸)
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知道磁铁的特性和作用。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3、帮助幼儿获得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磁铁若干,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夹等)若干,小猫头饰、钓鱼杆(鱼钩是用磁铁代替的)、小鱼、塑料篮子。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
老师扮小猫。小猫扛着钓鱼竿边走边唱,来到了河边。准备钓鱼。小猫尝试钓鱼,发现有的鱼钓不上来。小猫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鱼能钓上来?有的鱼钓不上来呢?
请小朋友们观察小鱼。得出结论:原来能钓上来的鱼,鱼肚里有曲别针。钓不上来的鱼肚里没有曲别针。磁铁和曲别针是好朋友。
2、再次创始情境,“找一找磁铁还和什么东西是好朋友?”
给每组发一个塑料小篮子,里面装有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夹等。启发幼儿用磁铁任意吸篮子里的物体,会发现什么?
得出结论:磁铁能把小铃铛、夹子、曲别针、钉子吸上来,不能把积木、玻璃球、纸片吸上来。
教师总结:小铃铛、夹子、曲别针、钉子都含有铁,所以它们也叫铁制品。磁铁能吸铁制品。
3、尝试活动。教师问“小朋友,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属于铁制品呢?”请幼儿拿磁铁去寻找。和幼儿一起讨论,得出结论:门锁、暖气片、铁簸箕、剪刀、杯子等都是铁制品。
针对能力强的孩子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属于铁制品?”
四、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作的物体。
2、设立科学发现角,利用磁铁发现更多的秘密。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知道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2、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课堂检测
一、认真填空
1、有的材料容易让(水)浸透,有的则不能。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3、纸是(蔡伦)发明的。
二、慎重选择
1、各种材料的吸水性能(b)
a、相同b、不同
2、吸水能力最好的材料是(b)
a、木头b、纸c、金属d、塑料
3、(a)发明了造纸术。a、蔡伦b、牛顿c、爱迪生
三、细心判断
1、所有的材料都能较容易地吸水。(×)
2、木头、金属、塑料三种材料中,木头的吸水能力最强。(√)
3、我们用过的纸不能再利用了,所以纸是不可以回收的。(×)
4、小明说:“纸有的是,撕一张没关系。”(×)
四、对答如流
说一说古代的造纸过程。
答:
①割草伐木;
②烹煮、浸沤制浆;
③舂捣打浆;
④纸模抄纸;
⑤晒干成纸。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4
活动背景:
本活动选自大班教材《我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本活动中水的三态变化,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幼儿又非常感兴趣,平时遇到雨天,有孩子就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冰是由什么变的等问题。幼儿对此类科学现象非常好奇,并且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故事、实验等方式来更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积累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
2.能安静倾听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冰块、干、湿毛巾、水杯、水、电水壶、小水滴变化过程幻灯片等。
知识准备:小朋友对于水的三态有一点点了解。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1.教师出示一杯水(透明的杯子装的),并提问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是一杯水。
师:恩。那水会变成什么呢?
幼:水会变成冰。
2.教师出示冰块师:那水是怎么变成冰的呢?
(幼儿自由举手回答)3.前些天,天上一直下雨,你们知道雨是从哪儿来的吗?
(幼儿自由举手回答)4.教师出示干、湿毛巾师:王老师这有两条毛巾,请你来摸一摸它们有什么区别?
幼:一条是湿的,一条是干的。
师:你们说,湿毛巾怎么让它变干呢?
幼:放在太阳底下晒晒。
幼:放在火上烤。
师:湿毛巾变干了,原来湿毛巾上的水上哪去了?
5.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说了一些有关水的变化,水一会变成冰,一会变成水蒸气,它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呢,为什么会变化,现在请小朋友来听听这个《小水滴旅行记》的故事,听完以后你也许会明白了。
(第一环节让幼儿了解水是会变化的,并根据经验讲述水的变化形式。)二. 欣赏故事,理解内容,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师:故事听完了,告诉我小水滴是怎样旅行的?
2.教师提问,帮助理解故事师:一开始,小水滴们想做什么?它们是怎么对大海妈妈说的?
师: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小水滴变成了什么?
师:小水滴飞啊飞啊,感觉冷了,它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什么?
师:小水滴的身体变沉了,它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雪花?
师: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几次变化?
3.看小水滴变化幻灯片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吧4.总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知道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可是对于水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变什么,具体应该还很模糊,老师来做几个实验,让你们更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故事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三.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1.教师做实验, 幼儿仔细观察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把一块冰块投进一杯开水中,幼儿发现冰块很快就没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然后再把那杯水再放进电水壶烧,水烧开时有热气冒出来,热气遇到冷玻璃,又变成了小水滴。再把水放进冷冻室,水又会变成冰。
2.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清楚水的变化过程了吗?
3.教师小结:
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水在很冷的时候会结成冰,冰遇热又变成了水,水再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又会变成水。
(第三环节让幼儿通过看实验,更加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活动反思:
刚开始时,我把这个活动主要定位在语言领域,而且想以自主阅读的形式来让幼儿学习这个故事,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这节课,她也把这活动定位在了语言、科学,听完后,我总觉得小朋友应该对故事内容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对于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也是稀里糊涂,根本不能通过这个故事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也有老师也说别的班级就这节课也用的自主阅读的形式来上,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要把它定位在科学领域来上是相当困难,要对幼儿做大量的知识铺垫。他们建议我主要定位在语言领域。我左思右想,想挖掘一下故事,语言也不优美,也算不上经典,也难上。后来经师傅提点,说还是定位在科学、语言,因为这个活动本身就属于"我身边的科学"这一大主题,还是上成科学为主比较顺当,于是我才决心以科学为主,师傅给了我一些建议后,自己设计教案,把每一句要说的话,小朋友可能产生的反应都想了一下,有的都写下来了。尤其是那些引导语和过渡语,我想了很多,总觉得不太好,写了改,改了又改,就想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简练又能让幼儿听明白。
在一开始,我先出示一杯水,让小朋友想水会变成什么,然后顺着他们说到的展开我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在第一环节时,幼儿发言不积极,可能和我引导语、设计的问题有关。接着引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安静倾听。然后通过回答我提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因为我的问题有些不好回答,幼儿没反应,所以我当时把准备好的一个问题分解成了几个,于是就给人很啰嗦的感觉,语言就不精炼了。在第二环节的最后,我就是预测到幼儿可能还不理解小水滴在故事中的几次变化过程,所以根据故事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幼儿在欣赏幻灯片时很开心,可是不知他们是否真的通过看幻灯片理解小水滴旅行过程中的变化了。所以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再次理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看老师做实验的方式,让他们更直观、更清楚理解。在做实验时,幼儿很兴奋,很好奇,好像一下子把他们的求知欲全释放出来了,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都盯着我。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是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学习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是否能吸铁的标准)
3、激发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纽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在教室中增加一些铁制用具供幼儿探索。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粘在一个黑块上)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磁铁。”幼儿说出名称。“现在你们试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为什么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因为铁片、回形针等是铁的,木块、塑料不是铁的)“磁铁能吸起铁做的东西,而不能吸起木头、塑料等其他东西。”
(2)“请你试试,把磁铁和它吸起来的东西分开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学习分类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尝试分类,教师个别指导
4、小结并扩展幼儿经验。
今天我们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因为他们都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硬币、木块、纽扣,因为他们都不是铁做的,你想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东西嘛?请你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东西。“请幼儿讲述,那些东西能吸起,哪些不能吸起,为什么?
磁铁并不仅仅吸铁。还有能被磁化的物质,像铁、镍、钴及其合金都可以被磁铁吸引
【活动延伸】
1、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开展用磁铁做游戏,用磁铁在铁板的下面控制纸板上的小人走迷宫或跳舞、轮船航行等(小人、纸船里面都藏有回形针)。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
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
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趣味练习 剪手指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指,提问交流。
1、请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五、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7
一、目标:
1、初步了解风,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2、运用图像表征的手段表达对风的认识。
二、准备:
彩笔、纸(大小不同)事先了解幼儿对风的认识程度
三、过程:
一、风在哪里
1、带领幼儿默默、抓抓,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风。
如:风能看见,但抓不到;风吹过来,我们感到很舒服等。
2、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风。看看哪些物体被吹动了,那些没有。
3、有风时,自己是怎么知道的?(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二、画风
1、欣赏诗歌《风来过了》,知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事物的变化上发现风的存在。
2、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画风。
3、在小组桃林的基础上,幼儿分组画风。
4、回忆风对物体的影响,如街上的报纸飞舞,行人的帽子吹落,树叶飘落下来,等等。
5、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说说自己从哪些地方看出画的是一个有风的日子。
风
你没见过风
我也没见过风
你听树叶沙沙沙
那是风儿和树在谈话
你没见过风
我也没见过风
你看树叶在点头
那是风儿在树林里走
设计科学活动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在感知物体吸水现象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寻找物体吸水的秘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探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毛巾、海绵、纱布等吸水材料。
2、塑料筐、塑料盆。
3、红墨水、剪刀、大白菜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引导幼儿初步探索这些材料吸水的秘密。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小朋友们收集了一些能够吸水的材料,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材料?”(海绵、纱布、毛巾、口罩等)
“那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吸水的游戏,请你想办法用这些材料让红盆子里的水搬家到蓝盆子里。”(幼儿操作)
问题:“为什么这些材料能吸水?”(幼儿讲述,教师记录)
教师小结:
小朋友找出了这么多的原因,原来这些材料上都有一个个的小洞和小孔,它们把水都吸到小洞和小孔里去了。
二、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进行大白菜吸水秘密的实验探索活动。
教师:“出示大白菜叶,这有什么用呢?我们小朋友来猜猜看。”
1、大白菜吸水实验。
请你用剪刀把大白菜的根剪掉,靠放在有红墨水的盆子里,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幼儿操作)
问题:“大白菜能吸水吗?”(大白菜能吸水)
2、寻找大白菜吸水的秘密。
问题:“大白菜靠什么东西来吸水呢?”
我们来看一下,把白菜叶上的红墨水擦干,然后用手掰开看看,红墨水被吸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不同,有的小朋友说是茎、有的说是血管、有的说是神经,那我们把这么多的名称总结成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细管。
活动延伸:
反过来讨论,毛巾、海绵、纱布等是靠什么来吸水的呢?
活动评析:
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的材料都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重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知道了一些能够吸水的材料,它们是靠什么吸水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