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从而写出更具洞察力的读后感,读后感能够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和目标的思考,以下是58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好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最好的读后感篇1
看到该书封面的这段话“教育在西方国家被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实践证明:智力一般的学生,如果教育得法,可以‘笨鸟先飞’,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人;相反,天生智力超群的学生,如果教育不当,也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让我想起了电影里的阿甘,一个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成为橄榄球健将,成为越战英雄,跑遍美国,阿甘克服了先天缺陷的身躯,取得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达到的高度。这个就验证了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人生。
进行有效的教育,我们需要亲身垂范、用心倾听在宽容、尊重、理解智慧激励中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书上有一篇《良好的言行举止是最优秀的简历》,总经理对抱着一叠证书面试的人都不满意时,一个两手空空的男孩却被聘任了。因为这男孩懂得进门轻敲三声,懂得先蹭掉鞋上的泥土,懂得让座于老人……这些细节成为男孩最优秀的简历。这些细节不也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平时在学校里,教师们以身作则,自觉捡起地上的纸屑、包装袋等垃圾;面对碰到的每一个人,微微一笑,轻轻点头;让学生帮忙时,总不忘一声谢谢……行胜于言,这样的行动让学生自发加入“清洁队”,学校地面变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更是使得学生的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优雅了许多。生活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一些细微的举动,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这需要我们把握好每一个有良好的契机,机不可失,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书上还介绍了许多教育方法教育观点,想把这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都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细细地研读。
最好的读后感篇2
这学期每位教师领到了一本书,我们语文组领取的书是《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这是一本教育性很强的书,内容涉及面广,有一线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诀窍,又有领导班子的管理方法,还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本教育界公认的好书,尤其对一线教师的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做为一名教师就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即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他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他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他是课程开发者与建设者,相对于以前的教师来说不单单是引导者那样简单。
教师不但有特定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把握领会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课堂上一些“意外”能随机应变,应付自如就是实践性知识的用处,当然,教师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读书是首要的。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
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
四、读中学生和为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
提倡教师不断阅读学习,无论是从教师的学历、专业理想、专业情操、还是专业品质、价值观等都做了具体的要求。现在的教师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成为一名有理想的教师。
这本书不但在教师的职业修养,育人之道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还在学校管理方面也做了特别经典的陈述,尤其在语文观这方面程老师不但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以及指出了现在语文课堂缺陷和补救的`方法措施,同时再现了自己语文教学——精彩的课堂实录。最后作者又把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作文指导——创新思维写华章的课堂实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重睹程老师精彩课堂,从中受益匪浅,记得当时我看过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课也可以这样上的想法。
总之,这本书是教师专业类中我看的最为仔细的一本书心里感慨颇多,有许许多多的“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做”的想法不断从脑海深处闪现出来。这本书指导性颇强,是教师茶余饭后的首选阅读资料。
最好的读后感篇3
出于对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的认同,以及对李镇西老师个人的'崇拜,20xx年暑假的一天,我一口气买下了李镇西老师的好几本大作,其中包括《爱的教育》、《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有些书一直没有时间系统阅读。或许是出于对孩子教育培养的需要,也是出于对李老师教育孩子成功经验的借鉴,春节期间,我集中精力,一口气两次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最前面的自序中所告诉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家长也是教育者,这是他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意思!
接着在引言中他又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民主!
我认为在孩子教育中,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家长也是教育者,这个观点我一直都非常认同。我从不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们的事情,也从不曾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可完全放心,万事大吉。可实际上在行动中我却这样做过,至今回忆起来心中仍感愧意连连。记得那是女儿幼儿园毕业刚上小学时,我当时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担任班主任和高三毕业班的教学,每天忙得晕头转向。早上出门的时候,女儿还在睡梦之中;晚上回家的时候,女儿已在睡梦之中;只有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见上女儿一面,但那时吃饭是百米冲刺的速度,根本没机会和她交流;有时见她慢吞吞的,还一个劲地催她(现在想想,自己干教育工作,没能力处理好一切,却时常因自己的慌张而搞得全家人一块慌乱不堪),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就忽略了女儿小学起始阶段的引导和帮助,结果女儿的基础不扎实,直到现在她还有一些拼音搞不清楚,她也因此而自卑。
虽然我懂得家长同样是一个教育者,可是究竟应该如何教育,我却常常束手无策。在这一篇中,李老师说:“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的成长!”这是他坚定不移的教育理念。可快乐的含义决不是单纯的笑闹,决不是一味的顺从,其含义应该是科学的,有着许多健康的东西存在其中。
真正难以理解的是李老师所说的第二个意思。因为“民主”这个词太难理解,太难真正把握科学民主和盲目顺从的界限,好多事情都是经过后才知道的,年轻的父母又不可能有这方面的经验。李老师在本篇中介绍了民主的几个:一、尊重;二、平等;三、尊重选择权。
尊重,即尊重其心灵世界,尊重其精神世界,保护其个性,宽容其“逆反心理”。
平等,即父母应保留一颗童心,应勇于向孩子认错,应平等看待每一个人。
尊重选择权,即培养人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做主,或和孩子一起商量,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
正因为这些理论说起来容易,在实际中又很难把握其分寸,所以李老师又介绍了容易出现的误区。我认为,家长在具体做法上,在涉及对错的时候,应坚持一个原则,而不能迷失立场。
?做最好的家长》是一本很好的书,一本很实用的书,当在孩子教育中出现难题的时候,出现困惑的时候,好好看看这本书,在书中与教育高手交流交流,便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书到用时方恨少,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多学才能活用。
最好的读后感篇4
读前面的时候依然感动,为了那些义薄云天和江湖气息,为了那朝九晚五和浪迹天涯,还有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爱。读到一些地方会难过,会感动,会流泪。
可是当我再继续看下去,却明显感觉到不一样了。故事变得夸张,语言变得,嗯,纯粹写作。莫名变成了鸡汤和说教,知道读者喜欢读什么,就给读者读什么,这并不再是记录身边的朋友,二十单纯的商业写作了吧。再夸大那些名人朋友的事情,吸引一波文艺青年。说实话这个收官,真的不是很好。一直崇尚平行世界多元生活,可是于他,这个世界毕竟是个作家世界,而他的作品,都是故事。虽然可能每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人吧,但是绝对是有着夸大其词的成分。
故事自然是故事,原来羡慕向往的生活,其实也看透了它只是个故事。
每个人都应该过自己的生活,你爱朝九晚五,他爱行走四方。你爱真实的经历,他爱放大的故事。自己过自己的就好,就算有时候旅行,真的只是为了拍照片发朋友圈,但是当你在看到那与日日所见不一样的风景时涌现的欣喜,就足够担当起旅行两个字了。
最好的读后感篇5
自己去尝试,自己去选择吧,先尝试,再选择,认准方向后,作死地撑住,边撑边掌握平衡。
不要怕,大胆迈出第一步就好,没必要按着别人的脚印走,也没必要跑给别人看,走给自己看就好。
会摔吗?会的,而且不止摔一次。会走错吗?当然会,一定会,而且不止走错一次。
那为什么还要走呢?
因为生命应该用来体验和发现,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因为尝试和选择这四个字,是年轻的你理所应当的权利。
因为疼痛总比苍白好,总比遗憾好,总比无病呻吟的平淡是真要好得多的多。
因为对年轻人而言,没有比认认真真地去“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别怕痛和错,不去经历这一切,你如何能获得那份内心丰盈而强大的力量?
喂,若你还算年轻,若身旁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要的,你敢不敢沸腾一下血液,可不可以绑紧鞋带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点儿面对自己,去寻觅那些能让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
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吧。
愿你知行合一,愿你能心安。
好吗好的。
最好的读后感篇6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作者陈果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的一期演讲,讲得很精彩。80后的陈果系复旦名师、哲学博士,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此书为作者第一本书,是其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书中讲到了孤独与寂寞、自信与自负、自律与自由、成熟与天真等一些我们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者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能使人在迷境之中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平静、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并因此消解自己的孤独、淡化自己的悲伤。下面谈谈读完此书后体会比较深的两点内容。
关于孤独与寂寞。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单。
那么面对孤单,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书中讲到了有孤独与寂寞两个选择。孤独与寂寞是有区别的。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当自己孤单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躲也不藏,主动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做到不惧怕直面孤单,尊重孤单,学会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才能称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需要通过人群来治疗。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身处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当今社会,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他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等等。但如果只专注于社交,忽略了独处,那么很容易变成一群人的寂寞。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
这时,我们唯有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才能享受独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需要有自我一定的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有时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尤其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即思念。
关于内功与外功。
功夫可分为“外功”与“内功”。武侠小说中,初入江湖、舞刀弄枪的侠客们往往努力修炼外功,以此“成就外功”;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和那些深藏不露的武学泰斗却格外注重修炼内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最外层的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中间层次是“我拥有什么”,最内层是“我是谁”。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与我们的东西”,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别人拿不走他,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一个人只有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
作为文秘人员,自己也深深感触,修炼内功比外功更为重要,可能外功能够让我们应付大部分日常的事务,但文秘人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功扎实,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容淡定、收放自如,才能使文字更有灵性。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除了日常针对工作常用文稿的学与练之外,我们还得博览群书,不断积淀,使自己富有知识、更有修养、更具人格魅力。修炼外功可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则是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那是至高的、纯粹而甘美的欢乐。
最好的读后感篇7
初捧新书,已然被封皮上的一段文字吸睛“孩子天生是生活家、艺术家,更是教育家——那些藏在童真深处的单纯、善良,那些看似幼稚实则隽永的话语,总能让人醍醐灌顶”。
是啊,那什么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最应该倾听的是学生的声音。儿童作家张秋生曾经说过:我们以爱的名字,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的蹲下来,问孩子需要什么。反思自己,反思教育,重要的还是要尊重规律,从儿童出发,倡导儿童本位。此虽老生常谈,但落实不到细节却不容易。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贵勇在纪录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童言趣事时,结合自己教育媒体人、教育观察者的职业思考,和儿子一起勾勒了美好教育的模样:一要有好的老师,学生喜欢爱玩的老师,喜欢性格温和的老师,喜欢有耐心的老师,喜欢爱读书的老师,喜欢作业少的老师……二要有好的校长,学生喜欢蹲下身子和他们聊天的校长,喜欢愿意和他们一起玩的校长,喜欢带领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校长……三要有好的课程,学生喜欢能让他们品味学习的乐趣而非应付考试的课程,喜欢多样化可自由选择的课程,喜欢能和他们的生活有效衔接的课程……四要有好的管理,拥有良好管理的学校是让学生觉得舒服的地方,能让学生终身怀念,也是学生的精神财富……
越是深深品读,越能有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感悟与反思:教育的秘密,就在学生那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地走进教育对于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孩子们有着天然的感悟力,有着独到的看法。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一把标尺,能准确衡量出教育的好与坏、教师的优与劣、教学的精彩或失败。沉浸在快乐而温馨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便能如花朵般绽放;而身处应试教育的浓厚氛围中,孩子的生命状态便可想而知。
愿每一位教育人看清学生视角的好教育的模样,找到教育的内核,明确努力的方向,与孩子们一起去追寻好教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