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甚至激发新的灵感,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结合,找到实践的可能性,下面是58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1
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比如:抗金英雄岳飞,爱国诗人文天祥,尊敬老师的颜回和好读书的匡衡……
岳飞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他武艺高强,爱国如爱家,英勇杀敌等。每当我在电视上看见他时,他杀敌的眼神,杀敌的气势都令我震惊。他的战功显赫,一下子就收复了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等很多失地,这让我很佩服他。他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才这么英勇杀敌,无所畏惧的。
除岳飞外,我最喜欢的就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文天祥卖了自己的家产,来让百姓加入他的抗敌队伍。就这一点,换做是我,我肯定很难做到,反正国家亡不亡灭不灭的我一个人也解决不了。但我读到文天祥说的话和写的诗时,我才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文天祥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啊!以前,我不懂,只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用来耍酷,但现在我知道,这句话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所以,我很敬佩文天祥。
读到颜回吃炭灰时,我心里想:干嘛要吃炭灰,倒掉一点饭也没关系,反正老师也不知道。之后,颜回的解释让我知道他珍惜粮食,尊敬老师。我要向颜回学习。
“凿壁借光”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书的重要。读到匡衡借书读的时候,我心里想:干嘛要借书读,不读书不是更轻松吗?但是,我又读到匡衡凿壁借光来读书时,我才知道匡衡是多么爱书,多么渴求知识。最后,匡衡成为了汉元帝的'宰相。我也要向匡衡一样爱读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2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热情澎湃,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自从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后,我更加为祖国这条龙的精髓而自豪。
我们的眼睛里看着的是祖国伟大的身躯,我们嘴里吟唱着的是儒雅的诗词歌赋,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文化先人的血液,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更是祖国这条观闻世界上下五千年的龙的脊骨。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仍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然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声似乎还在长城底下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这其中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贴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
可是,那些被人遗忘的文化呢?
那呈长菱形的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可如今熟知的人却少之又少。那曾风靡一时,奇特绚丽的皮影戏,如今也无人再知道戏艺人的“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辉煌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的那些辉煌历史早已暗淡无华,甚至戏院也破旧不堪,仿佛一位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难道我们这些被称作“炎黄子孙”的人就要看着那宝贵的文化从岁月中逝去?不,我们不认可!丢了这些国粹,我们的祖国这条龙就如没有血肉般!
庆幸的是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卫者。还记得我们这儿的一位已到暮年的老人,他是我们这儿有名的皮影戏戏师。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里,他总会搬出他珍藏的皮影戏舞台,重新上演一场叱咤风云的戏曲,用自身的行动来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并且不遗余力的把戏曲精华交给那些好学的年轻人。
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像这位老先生一样的守护者,更需要新鲜的,迸发活力的血液!看,白发苍苍的老人亦能如此,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莘莘学子,又怎么能袖手旁观!但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之后就启发我探索到了很多答案。
我们可以寻访那些藏在民间伟大的文化传承人,用心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并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把先人的智慧的结晶孜孜不倦的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可以积极的投入保护文化遗产活动中,组织一些志愿者,走街串巷的把文化古物、精神遗产的历史记录下来,并和政府商议对这些文化实施怎样的保护。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在博客、空间上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文化,让身边的人甚至海外华侨重新对文化的传承有所重视,呼吁更多的人保护文化遗产。
让我们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一起贡献出那点微薄之力保护并传承那如今少之又少的“龙的脊骨”吧!让我们中国这条龙更加神武飞翔吧!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3
人们都说:“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我寒假这段时间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书是《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看完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很多版本,我读的是高中生读本。在书的第一页我就看见了这样几句话:“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无论是哲学、历史、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经济、、医学、农学等各个学科都有丰富的保障”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原来有这么长久的历史,并且有很深远的文化保障。不仅是这些文化保障,中华民族还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延续性,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化与文明中,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二、理论性。三、民族性。四、包容性。正是这四个鲜明的特点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我们要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我们必须做到这些传统礼仪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孩子。
书中还有许多英雄故事。比如:岳飞和他母亲很爱国,母亲让岳飞去保护祖国,可是岳飞却被奸臣所害。这个故事很动人,所以他一直流传在民间。这个故事多么鲜明地体现出岳飞和母亲的爱国之情啊!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爱国精神才能保护祖国不被收到伤害。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用科学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我们要学习这种优秀传统。
读完这本书后我真正懂得了我们要文明待人,尊重师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个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4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主攻薄弱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资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山区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差、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普遍落后,由此直接导致许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向,要主攻农村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让大量的文化扶持资金、优质的文化资源、专业的文化人才投向农村、用在农村、留在农村,真正让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5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一大批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出身贫穷,没有依靠,无力上学,但他十分勤奋好学。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盘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之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辛,但他毫无怨言,能专心读书,并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终成伟大的政治家;匡衡凿壁偷光,勤奋好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失学,但仍坚持自学数学,终成我国杰出数学家……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勤奋自强的光辉。
我们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宠成了小公主小少爷,在家中有父母悉心照顾,学习上还需要父母督促,大部分同学经常因为看电视、玩电脑入迷而忘了写作业,记起来马虎应付,以致于上课没精神……相比古人的勤奋好学,我们怎能不感到羞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更应以勤奋和刻苦为舟,在茫茫学海中,早日驶向成功的彼岸!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6
在我的小书桌上,摆放着一本淡蓝色、清秀典雅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它是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读本,由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委会编写。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除引言以外,主要写了“爱国如家”、“孝悌友爱”、“尊师重教”、“诚实守信”、“明礼守法”、“勤学励志”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从引言中,我知道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爱国如家》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孝悌友爱》中,我读懂了“亲爱利子谓之慈,子爱利亲谓之孝”;《尊师重教》令我陷入思索——怎样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小学生?《诚实守信》我们,做人应当“言必诚信,行必中正”;《明礼守法》指出,法律是天下的准则,人要能够始终保持纯正之德;《勤学励志》篇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学不可以已”。
我最喜欢的,是《六尺巷的故事》。从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他们为了墙基争地界,打起官司。张家的张英在朝当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英的家人就写信给张英,想让他出面处理。但张英读过家书之后,沉思片刻,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将院墙退后了三尺。吴家人深感惊讶,非常佩服张英的肚量,于是也将院墙退后了三尺。这就是有名的桐城“六尺巷”,爸爸曾带我去瞻仰过它。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也非常敬佩张英。是啊!修身为先,大度做人。张英的谦逊礼让,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
当我们向老师、长辈和客人问好的时候,当我们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我们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在承载和弘扬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吗?
我是中国人,我愿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员!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篇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风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中华人民。我们的能力令人钦佩,我们的智慧令人景仰,我们的道德品质更是令人敬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著称, “谦让”似一缕春风吹到每个人的心中。古今“谦让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让我为之一震,谦逊、礼让更是铭记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讲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为了墙基争地界,打起了官司,双方各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后来家人飞书告诉张英,张英看完来信后释然一笑,挥笔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将墙后移了三尺,吴家为之感动,也将墙后移了三尺,因此才有了现在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张英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之争,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谦让,比如不小心碰到别人,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问题,但往往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过这样的事。
那一天,英语课上杨老师在讲解试卷,当我正专心致志地研究错题时,我旁边的李宇辰同学不小心把我的试卷碰到地上,她用脚踩着还给我。看着试卷上乌黑的脚印,我怒火中烧,一股憎恨的情绪油然而生,我拿过她的试卷,“嘭嘭”踩了两脚……最后,我俩都被老师批评了,并且写了一篇反思。
现在想来,如果我当时不冲动,而是把脚印给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决心养成谦让的好习惯,不冲动,不辜负中华优良传统,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张英那样谦逊、礼让,我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