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教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们的教案应该充分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增强学习的实用性,58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认识马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认识马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安全标志,分析标记图的图案,了解这些标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安全标记,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记和人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在制作安全标记的过程中,加强对安全标记的认识,培养一定的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常见的安全标记图:红、绿灯;禁止吸烟;禁止攀爬;禁止通行等。
2、图片若干,小纸片每人2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红、绿灯的安全标记图,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标记?这个标记告诉我们什么?然后分别出示其它标记,引导幼儿认识具体方法同上。
二、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扩大对各种标记的认识。
1、提问: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标记?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用笔画下来。
2、请每组幼儿介绍自己小组讲述的标记,全班交流小朋友见过的标记。
三、请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上的安全标记,请幼儿在小纸片上自己设计安全标记。
四、讨论:
1、生活中,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标记?标记有什么用?
2、想一想,在我们班上、在我们幼儿园,哪些地方也需要有安全标记呢?
五、小组制作标记每组选择一个标记主题,自由分配任务,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幼儿认识马的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培养孩子学会认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节认识水果的教学课。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动脑的习惯。
2、通过比较,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各种水果。
2、并且能说出水果的特征。
活动准备
冰糖橙、苹果、梨、桔子若干;水果刀一把,盘子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水果,让孩子说出它们的名称。
2、观察水果,说出它们的外部特征。
3、游戏:摸水果,增强孩子对各种水果的外部特征的感知。
4、观察水果的内部特征。
切开各种水果,让孩子观察水果的内部结构。
5、品尝水果。
(1)将切好的各种水果分别让孩子品尝,并说说其味道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将孩子眼睛蒙住后,让他们来品尝水果,然后请他们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水果。
6、活动结束:告诉幼儿多吃水果有利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
对于孩子来说,在课堂中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我选用对了本课,并运用了观察、触摸、品尝、介绍的方法来了解水果,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兴趣非常的高!同时向他们渗透一些蔬菜和水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育他们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认识马的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孩子对水则怀有及其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动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之一。我们紧紧抓住幼儿爱水,爱玩水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和认识水的活动,把孩子们无意识的戏水引导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认识探索过程,提高了了幼儿的认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幼儿认识马的教案篇4
设计思路: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这个数学活动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感觉很枯燥。我就想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因此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在幼儿购物的游戏场景中来体验、感受单双数。
2、在幼儿交流、分享中引出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
3、能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活动准备:
10以内的单双数。
1、环境创设:银行、2元超市
2、钱包(内装硬币)、笔、篮子、数卡、
1—— 10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领钱去
2元超市购物,引起兴趣
小朋友,我们幼儿园的
2元超市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买点东西呀?那你们知道
2元超
市是什么意思吗?对,2元超市就是里面的东西每一样都是
2元。那我们先去银行领点钱吧!
(我们每人领一份吧!)
二、幼儿购物,体验、感受单双数
1、哟,里面都是1元的硬币,数数自己有几个硬币?
(花2个硬币买一样东西)。
(从下往上数)那我们怎么买呢?
2、先帮顾老师来看看?
2个硬币买一样??(边说边圈)剩下一个能不能买?看看,
我能买几样东西?要付几个硬币?奥,
自己能买几样东西?(幼儿圈、说)
原来这些钱能拿两样东西付
4个硬币。诶,看看你们
3、现在你们可以去
2元超市买东西了,注意:先拿东西再去付钱。
(幼儿购物)(付钱时营业员与幼儿交流)
三、幼儿交流、比较,区分单双数
1、买好了,我们休息一下。你们都买了这么多东西,开心吗?把东西先放在桌子下,
我们来说说自己买东西的情况吧!
幼儿说的钱包贴到黑板上)
你们的硬币都用完了吗?谁来说说,
你是怎么买的?(把2、看看,哪几个数字是买不到或
2个硬币买一样??总会剩下
1个硬币的?哪几个数字是2个硬币买一样??能正好用完的?(师出示相应的数卡)
3、师小结:象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单数。而象能正好用完的数,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双数。明白吗?
1、 3、 5、 7、 9在2个硬币买一样??会留下
1个硬币的数,它们都
2个银币的情况下
2、 4、 6、 8、 10这几个数字在每次使用
4、那我来考考你们,
8是单数还是双数?(5、 7等)为什么?
四、游戏:《抱一抱》
1、今天,我们到
2元超市买了好多东西,而且还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对好朋友,心里
高兴不高兴呀,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吧!
2、要求:教师出示一个数字,你们认为是单数的就自己抱自己,
认为是双数的就两个
人抱在一起)。
3、师不断变换数字,游戏反复进行。
五、购物回家,活动结束
呀,时候不早了,我们拿着东西回家吧!
幼儿认识马的教案篇5
设计意图:
主题活动《苹果和橘子》已开展一段时间了,小朋友们对主题中的一些水果也特别地感兴趣。红红的大苹果,黄黄的橘子,甜甜的香蕉,脆脆的鸭梨……秋天的水果丰富又多彩。水果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然而每个人对水果都有着自己的喜好,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讲讲自己知道的水果,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粘贴,让幼儿试着对水果进行小组归类,并以此为基础,让幼儿体验“水果蹲”游戏的快乐,借机巩固幼儿对水果基本特征的认识并发展幼儿的应变力和身体的协调性。希望幼儿在这种情景化、生活化和多元互动的共同体中能获得一些他们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在自身快乐的体验中寻求到更好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地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基本特征,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图片进行粘贴。
2、会将相应的水果进行小组归类,在游戏中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及自身应变能力。
活动准备:
1、 小马、小猴、小羊、小兔等教师示范用的图片各一张。
2、 苹果、橘子、香蕉、梨子等实物图片若干。
3、 水果盆形状的浅色背景纸若干,固体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讲讲
1、师:宝宝,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呀?
幼:我喜欢吃××水果。(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
2、师:你为什么喜欢吃××水果呀?
幼:因为它是甜甜的、××的……
3、师:你喜欢吃的水果除了是甜甜的、××的……,它还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尽力引导幼儿说出他喜欢吃的水果的其他基本特征)
4、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提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的基本特征。
(1)××水果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2)它长得怎样,是什么形状的?
(3)他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
二、通过故事的形式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1、师:我们小朋友这么喜欢吃水果,森林里的许多小动物呀也喜欢吃水果。他们今天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你们猜猜会是哪些小动物呀?
幼1:小猫。
师:小猫是怎么样的啊?(和幼儿一起做喵喵的动作)再猜猜看还有谁也会来呀?
幼2:小狗。
师:小狗会怎么样啊?(和幼儿一起做汪汪的动作)还有谁也会来呀?
幼3:……
2、师:到底是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幼:好!
师:看,是谁来了?(教师模仿马蹄声“的哒的,的哒的”并出示小马图片)
幼:是小马!
师:看到它们来了我们要和它们说什么呀?
幼:小马你好!欢迎你到我们班来!
师:你们知道小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吗?(请幼儿猜一猜)
幼:……
师:我来问问小马看,你们有没有猜对。小马小马你最爱吃什么水果呀?(教师模仿小马的口吻说:我呀最喜欢吃香香的圆圆的红红的吃到嘴里甜甜的——)
幼:苹果!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苹果呢?
幼:因为它是红红的甜甜的呀!
师:原来小马最喜欢吃苹果呀!(从身后抽出苹果图片并贴在小马旁边)
3、教师以同样的形式逐一出示别的动物和水果图片,边演示边讲故事。
小猴说:“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吃起来甜丝丝的、滑溜溜的。”
小羊说:“我最想吃脆脆的梨子。”
小兔说:“我最喜欢吃橘子了,橘子黄黄的,吃到嘴里全是酸酸甜甜的水。”
4、 请幼儿再次重述各种水果的基本特征。
师:小马、小猴、小羊、小兔都来了,它们说它们要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带来给我们班的宝宝分享呢!你们开不开心呀?
幼:开心。
师:小动物给我们带水果来那我们要和它们说什么呀?
幼:谢谢!
师:那你们说说看小动物们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水果呢?
幼1:小马会带来××的、××的、××的苹果。(再次重述苹果的基本特征)
幼2:小猴会带来××的、××的、××的香蕉。(再次重述香蕉的基本特征)
幼3:小羊会带来××的、××的、××的梨子。(再次重述梨子的基本特征)
幼4:小兔会带来××的、××的、××的橘子。(再次重述橘子的基本特征)
三、教师示范并请幼儿自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在水果盆形状的背景纸上进行粘贴。
1、引出水果盆形状的背景图片。
师:小动物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水果想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想个办法把水果装起来,对了,宝宝家里的水果是放在哪里的呢?
幼:桌子上、盘子里……
2、教师示范将水果“放入”盘中。
师:好吃的水果要放在水果盘里,我喜欢吃苹果,我在我的'盘子里放一个苹果。轻轻地轻轻地苹果放上去了,哎呀,苹果掉下来了,怎么办?
幼:请胶水宝宝帮帮忙。
师:我来贴一贴,我最爱吃小马带来的苹果!你们爱吃什么呀?(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请你们也来装一样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到水果盆里去吧!
3、幼儿操作。
(1)幼儿自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图片贴在水果盆形状的背景纸上。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选择图片时出现的情况,引导胆小的幼儿做出选择。
(3)引导幼儿边贴水果图片边说:我最爱吃小猴带来的香蕉,我最爱吃小兔带来的橘子……
四、初步对水果盆里的水果进行归类。
1、师:宝宝的水果装好了吗?请把你们的小盘子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好吗?没有装好水果的宝宝加油哦!
2、引导幼儿在教室四面站开。
师:喜欢吃苹果的宝宝在哪里?苹果宝宝走呀走,走到老师这里来。
喜欢吃香蕉的宝宝在哪里?香蕉宝宝跑呀跑,跑到老师这里来。
喜欢吃梨子的宝宝在哪里?梨子宝宝跳呀跳,跳到老师这里来。
喜欢吃橘子的宝宝在哪里?橘子宝宝飞呀飞,飞到老师这里来。
五、游戏:水果蹲
师:宝宝今天好开心呀,我们一起来做个“水果蹲”的游戏吧!
1、幼儿胸前举好自己粘贴的水果图片,表示自己扮演某一种水果。
2、教师念儿歌,如:“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蹲”等。
3、幼儿按口令做相应的动作。(教师可视幼儿的反应快慢程度改变儿歌的节奏)
4、游戏重复几遍后,活动结束。
5、小结:今天我们找到了不一样的好吃的水果,每种水果都有不一样的营养,以后我们要多吃水果,保持身体健康。
幼儿认识马的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龟兔赛跑课件,幼儿一日作息图片5张,小猴、小老鼠、奥特曼、大灰狼等布动物。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三、放龟兔赛跑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课件的内容是:兔子的脚长,跑得快,乌龟的脚短,跑得慢。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一点点远。
四、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分针)每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五、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时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分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点钟”。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二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即两针再次重合)为止。
六、请幼儿看一日作息图片,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5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七、教师再将长、短针都拨到“12”上。请幼儿注意老师拨针,教师边拨边说“分针从12开始走起,经过1、2、3、4、5指在6上面,正好走了半圈(多远了?)”。这时,时针走在12和1的中间,这就是12点半”告诉幼儿分针走半圈,指在6上面,时针就走半格,就是半点钟,然后教师依次拨1点半、2点半、3点半。
八、教师再请幼儿自己按上面的方法在纸钟面上拨出半点钟。请小动物检查是否拨对了(1点半小猴检查,6点半小老鼠检查,10点半奥特曼检查,最后老师说晚上6点了,出示大灰狼,请幼儿将钟反个面放在桌上,不让大灰狼看)。
九、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未到就不吃小羊,时间到了6点,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